到訪人數:188603
本日累積:168
緊急快訊:
  • 最新消息
  • 重要計畫
  • 戶外教育資源
  • 城市遊學教學包
  • 臺北趣學習場域
  • 歷屆成果
  • 育藝深遠場次預約
教師手冊-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
HOME > 遊學教學包 > 教師手冊-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
回首頁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臺北市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自導式學習手冊


行程規劃建議

時間

地點

活動

備註

9:00~11:00

太平國小

環境體驗課程ABC(任擇一)

A攀樹冒險體驗      B城市特戰體驗

C益智探索挑戰       

請於兩週前來電與本校預約,實際費用受人數影響,請電洽承辦人(太平國小學務處)。

11:00~11:50

大稻埕街區(社區營造中心、URS329)

社造中心導覽、URS329、迪化新天地

請於兩週前於該單位預約

社造中心週一休館

11:50~12:30

太平國小(禮儀教室)

午餐

若欲訂購太平國小學童午餐,105學年度起,每餐55元,並請於三天前預約。

12:30~13:00

大稻埕街區(迪化老街)

老街巡禮(霞海城隍廟、南北貨、中藥行等)

沿途參觀

13:00~14:00

藍色公路

藍色公路(淡水河)

體驗學習

需申請預約導覽,並與航運公司聯絡以避免潮汐問題

14:00~15:00

關渡宮

自導式學習

參見學生手冊

15:00

 

賦歸

 

  


其他提醒:
(1)    建議一個地點最多兩個班級,每班最多30人,若班級數較多,可採兩邊同時進行,下午再交換。
(2)    考量外縣市學校路程較遠,建議課程安排最慢於15:30前結束。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臺北市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自導式學習手冊


環境體驗課程注意事項
一、各校帶隊教師職責:
(一)請各校(班)老師依據所預約時間,帶領學生至本校完成報到,並隨隊進行情境學習活動、課間休息之秩序維持等。
(二)協助指導學生就此次體驗學習的內容,於各班生活課程(低年級)或藝術與人文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高年級)課堂中再行加深加廣深化學習,擴大體驗的效益。
二、學生應注意事項:
(一)需自備水壺或環保杯,並依活動性質攜帶如換洗衣物等。
(二)請儘量穿著長袖衣褲,以避免蚊蟲叮咬或碰撞擦傷。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臺北市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自導式學習手冊
路線圖

1.太平國小及迪化街參觀路線圖 2.藍色公路路線圖
 路線圖01.png  路線圖01.png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臺北市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自導式學習手冊
活動分組建議
1.學生採異質性分組,各組的成員建議能力低中高學生平均分配,人數約5〜7人一組,事先選定一人為組長,以利討論與團體行動。
2.參加「環境體驗課程」時,學生需自備水壺或環保杯,並依活動性質攜帶換洗衣物。
3.「大稻埕巡禮」為自由參訪課程,教師可引導學生就建築、產業、宗教信仰等面向進行比較學習,相關內容詳見手冊第6-9頁。
4.搭乘渡輪體驗藍色公路時,可安排專業導覽人員進行淡水河生態介紹,學生可利用渡輪中的桌椅進行學習記錄。
5.「關渡宮自導式學習課程」
(1)請學生分組進行,同組學生一起行動,依照學習手冊之導引,由討論及互動中找尋出答案,亦可藉由詢問廟方人員及其他香客,確認答案之正確性。
(2)建議各組可安排一位嚮導(師長或愛心家長擔任),若人力支援不足,至少兩組學生配一名嚮導,以避免同組學生盲目作答,而不自覺。秉持自導式學習的精神,建議嚮導人員也不給予答案,只給予大方向的引導,避免直接告知答案,以增加同儕互動尋找答案的樂趣。
(3)所有學習內容皆可在關渡宮內尋得答案,提醒學生不要離開廟宇範圍以策安全。
(4)原則上是一邊討論,一邊完成學習手冊,各組學生可適時利用廟宇中的空地、階梯、閒置的供桌等進行書寫活動,及時完成手冊內容。活動時提醒學生活動時的態度,避免影響到廟中的香客及其他人員。學習手冊可依內容特性調整成當場完成或事先(事後)完成皆可。
(5)如遇學生有因宗教信仰問題而拒絕至關渡宮進行自導式學習手 冊體驗,建議可安排至關渡碼頭河岸步道參觀。
(6)相關聯繫事項歡迎電洽臺北市太平國小學務處(02)2553-2229分機820(學務主任)。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臺北市太平國小〈大稻埕-藍色公路-關渡宮一日遊〉自導式學習手冊
-行前導覽教學指引
大稻埕:
大稻埕,雅稱稻江,為臺北市地名,今行政區屬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分。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指民權西路、臺北橋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的區域。
閩南語「埕」有「空地」、「廣場」之意,「稻埕」即「曬穀場」。自清末至日治時期,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顯著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因此得名。
在日治時期,大稻埕亦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區域,例如「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而位於現今民生西路上的靜修女中小禮堂,則是當時領導臺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臺灣文化協會」舉行成立大會之處。
今日的大稻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其在日據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時至今日,每年農曆年前的年貨大街,更是吸引眾多採買年貨的人潮。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迪化街:
19世紀末以來,迪化街一直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投射當時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所制定的街道名。該街實際包含戰前的南街,中街,中北街(北段、北街),普願街以及杜厝街,而現今當地民眾通常把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北街,以南稱南街。
經過1980年代的廢存爭議之後,1996年開始,保存原狀的迪化街除了成為臺北最古老街道外,也於每年農曆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臺北「年貨大街」。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s://goo.gl/JP2gj7
URS329:
    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全名為「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是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年起推動的計畫。從「都市再生」的概念出發,由政府單位提供老舊街屋做為基地,鼓勵民間單位進駐, 讓民間單位透過辦理藝文活動,將文化創意的種子埋進這些老舊街廓中。截至2016年5月,臺北市共有10處URS,藉由都市更新再生的概念,將更多元、更具活力的創意讓市民共享。
URS329成立於2014年,位於迪化街北段,是一棟保留一百一十年典型洋樓立面的紅磚歷史性建築物,因早期為米行,故URS329以「稻舍」為名,現今則為社區藝文推展及活動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臺北村落之聲http://www.urstaipei.net/about-urs
           稻舍http://www.ricenshine329.com/
社區營造中心: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位於延平北路及涼州街口(太平國小旁),原為日治時期的仁安醫院,後因柯氏家族捐贈給市府而列為歷史建築,目前為臺北市整合各社區營造資源的重要場所,透過不定期舉辦各類研習活動,論壇及座談等,促成社區網絡的形成, 建構社區資訊交流的平臺。
目前社區營造中心內部保留部分早期醫院樣貌(如掛號處、領藥口等),且其白色面磚及古典山牆的外觀,呈現出鮮明的歷史街區景觀,值得前往參觀。
參考資料: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http://www.community-taipei
林五湖故居:
1851年(咸豐元年),同安人林藍田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建築店舖三幢,店號「林益順」,與大陸從事貿易,這是大稻埕第一坎(間)店。其後由林江於建築物第二進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經營多年直至今日(今已遷離),為當地所人人所熟知。日治時期,由於社會風氣與政治條件限制,日本維持地方治安的警察常三不五時前來,命相館經營頗為不易,然林家祖先仍致力於為地方居民解惑、服務,辛苦地經營傳承致後代。
命相館於第三代林金培所掌管時生意最為興隆,林老先生金培樂於助人、忠孝傳家,深獲地方各界人士好評,因此命相館生意也於此時期蒸蒸日上,吸引許多達官顯要、知名人士慕名而來。
本棟建築始建於清代,上保留當時地磚、門栓及石門楣,第二進為木構架二層建築,並設有樓井,為傳統大稻埕店屋典型格局,極具保存價值。
參考資料:臺北市文化局http://goo.gl/t00cN8
霞海城隍廟:
因咸豐三年(1853)的頂下郊拚械鬥事件,使得艋舺同安人奉城隍遷移至大稻埕地區發展,初時安奉於陳金絨子陳浩然所經營的糕餅舖中;至咸豐六年(1856)由海內會陳姓族人和地方善信共同發起建廟,並於三年後落成。近一百五十年來,霞海城隍廟即成為大稻埕地區的信仰中心,也見證了大稻埕地區的發展。
在臺北盆地的開發史上,大稻埕地區的開發遠落後於新莊、艋舺、滬尾、八里坌,甚至是鄰近同屬同安人聚落的大龍峒地區。然而卻因為外國勢力的進駐,使得大稻埕在短短十數年之間,一躍成為臺北盆地商業活動最蓬勃的地區,這種情形延續到終戰後數十年期間仍然如此。
而霞海城隍信仰的發展,也因為拜大稻埕地區的商業蓬勃之助,由一個原本只是同安霞城海內派守護神之姿,發展到清末、日治時期已成為臺灣本島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而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繞境活動,更是與北港的媽祖繞境活動齊名,並列成為臺灣兩大宗教活動,在日治時期素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之稱。
參考資料:霞海城隍廟http://goo.gl/AsIyYp
藍色公路:
臺北市擁有豐富的水岸景觀資源,近年來,市政府開闢「藍色公路」航線,成為民眾遊河、賞景等觀光休閒活動新選擇。
藍色公路主要有兩條軸線,分別為基隆河與淡水河。基隆河目前以遊河為主,從大佳河濱公園碼頭出發,上行至內湖科技園區附近河域折返,沿途水岸邊特色建築林立,令人目不暇給。淡水河在北市境有兩處乘船點,分別位為大稻埕碼頭,以及關渡宮附近的關渡碼頭。民眾搭乘淡水河藍色公路,不僅可通往淡水老街碼頭,沿途有水筆仔生態景觀供民眾觀察與學習。
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交通局http://www.dot.gov.taipei/
關渡宮:
根據《諸羅縣志》記載,關渡宮創立於西元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由先民從湄洲天后宮請媽祖香火來臺,以茅草建屋,奉祀於干豆(關渡)山區。後經多次修建,才改建於現址。關渡宮主祀媽祖,另有文昌帝君及觀音菩薩等,目前其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之一。
關渡宮的後山(靈山公園)視野極佳,遠眺淡水河、觀音山、臺北盆地;尤其是夕陽西下之景,景色優美。秋冬時節,許多人會在此處觀賞候鳥。靈山約有十餘株櫻花,為日治時期所移植。此外,關渡宮附近的名產以鹹鴨蛋、皮蛋聞名,吸引不少遊客採購。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臺北市關渡宮http://www.kuantu.org.tw/index.htm

廟宇禁忌:

1.龍門進、虎門出:主神面對大門的左邊為龍門,也就是參拜者進廟時的右邊;而主神面對大門的右邊為虎門,也就是參拜者出廟時的左邊。一般進出宮廟的禮數是從龍門進、由虎門出,如此進出有序,動線才會順暢。有一說,具「入相出將」的涵義;另一說,期許「入龍門求吉慶、出虎口保平安」。
2.不踩門檻:因為「門有門神」,門檻是門的一部分,踩踏門檻是不禮貌的行為,會有冒犯神明的疑慮,因此在進入廟宇時,要屈膝跨過門檻,以表示對神明的尊敬。
3.不從中門出入:中門是神明出入的道路,不可以任意進出,如果從中門進去剛好遇到神明出去辦事的話會擋到神明,擋到神明的話就會沖煞,因此在古代只有皇帝、位階高的官員、地方長官等人,現代只有總統、行政院長、市長等才能進出,一般民眾不能走。
參考資料:廟宇禁忌http://goo.gl/2DP707
關渡宮觀景台:
在古佛洞盡頭,為關渡宮觀景台,前方為淡水河,對岸為觀音山,東邊有關渡大橋,景色優美,以下分項簡介。
1.觀音山
(1)由來:觀音山為單一中心噴發的火山碎屑、凝灰岩與熔岩交替組成之複式火山,最早於60萬年前噴發,目前為止共噴發三次,仔細觀察觀音山的造型是好幾個火山在不同階段在鄰近地方重複噴發的結果。
(2)觀音山石:觀音山因其過去的火山活動所形成的安山岩,為良好的石材,故將該地開採石材稱為觀音石,可供廟宇建築雕刻。自清代開始,人們以人力打石,再送至大稻埕、艋舺進行雕刻,並於1990年代禁採。
2.干豆門:關渡,平埔族音「干豆」。是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之地。其山勢由北方大屯山脈下垂到關渡宮附近,標高約50公尺形成象鼻;西邊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脈,延伸至標高55公尺的獅子頭。兩山支脈歧出,相對形成峽門隘口,古稱「甘答門」或「干豆門」。自古便以【獅象守口】稱之。每逢漲潮,自淡水河口流入的海潮與基隆河、淡水河【大漢溪和新店溪的合流】相遇,河水涇滑分明,水分三色,構成「關渡三潮」奇景。1963年,葛樂禮颱風侵襲,大臺北地區積水不退,於是在1964年將關渡峽門兩邊拓寬,並將河中「鳥踏石」炸燬,雖成功解決了淹水問題,但至此「獅象守口」、「關渡分潮」、「關渡劃流」的勝景永不復見。
3.臺北市極西點:站在關渡宮觀景台上,面前的淡水河切分為二,分屬臺北市與新北市管轄,因此正對觀景台的河面中心點,即為臺北市極西點。
4.關渡大橋:1983年完工通車,關渡大橋是首座由國人自力建造的五孔連續鋼繫拱橋,為了行船以及排洪需要,捨棄了施工容易且省錢的鋼筋混凝土橋,以大跨距的鋼構橋為主橋。其為設計師林同棪最滿意的作品之一,大橋呈拋物線的紅色鋼拱,高度遞減變化有序,如同彩虹跳躍水面,與周遭的觀音山背景達到相得益彰,落成時為當時世界三大鋼橋之一,目前為臺灣長跨徑拱橋之一。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s://goo.gl/hDuH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