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假日參觀採預約方式,團體或個人請於3天〈不含參觀日、預約日及放假日〉前,以傳真或至本府網站辦理,預約洽詢專線02-23120760,傳真預約02-23120757;請出示身分證件,由博愛路
總統府參觀須知:請穿著整齊服裝〈不得穿汗衫、內衣、背心、拖鞋等〉。可攜帶相機、手機進府,僅限於指定拍照區拍照。禁止攜帶食物、寵物、標語、旗幟或其他危險物品入府,嚴禁抽煙、嚼食檳榔、口香糖等。
【專人導覽】臺灣博物館-臺博百年建築
http://event.culture.tw/NTM/portal/Tour/J5402MAction
【時間】
• 團體專人導覽:週二至週五 9:30~17:00,每場40~60分鐘,場次時段依申請系統為準。
【票價】
• 本館及土銀展示館:半票15元(一票逛兩館)。
• 南門園區:半票10元。
【申請條件】
• 預約參觀或導覽人數每次限定20~40人(超過40人,請分組申請不同導覽時段或主題)。
• 團體專人導覽每組每日限聽一個主題,欲選時段若已被其他團體預約,請更換時段或主題。
• 建議導覽對象為小學以上之團體。
【申請方式】
• 團體自行參觀請於入館日期3天前申請;團體專人導覽請於入館日期7天前申請。
• 線上申請完畢後,請確認收到系統寄發E-mail,始完成預約。
• 申請者請自行查詢系統確認申請進度。
【注意事項】
• 欲更改來館時間、人數或取消,請於參觀日3天前與館聯絡,否則恕不受理再次預約申請。
• 因本館停車空間有限,來館車輛請另覓停車地點。
•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90分鐘導覽項目已併入「環境教育課程」。
路線如附圖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自導式學習手冊-活動分組建議
1. 活動時間為一天行程,第一階段總統府行程為班級統一行動,第二階段所有學習內容皆可在二二八公園、臺灣博物館尋得答案,活動範圍最廣至二二八公園裡,提醒學生不要離開公園的人行道,並且以小組行動。
2. 學生採異質性分組,各組的成員建議能力低中高學生平均分配,人數約4〜6人一組,事先選定一人為組長,以利討論與團體行動。
2.活動時以學生分組活動進行,同組學生一起行動,依照學習手冊之導引,由討論及互動中找尋出答案,亦可藉由詢問廟方人員及其他香客,確認答案之正確性。
3.建議各組可安排一位嚮導(師長或愛心家長擔任),若人力支援不足,至少兩組學生配一名嚮導,除維護教學活動安全外,以避免同組學生盲目作答,而不自覺。秉持自導式學習的精神,建議嚮導人員也不給予答案,只給予大方向的引導,避免直接告知答案,以增加同儕互動尋找答案的樂趣。
4.原則上是一邊討論與記錄,一邊完成學習手冊,各組學生可適時利用公園、博物館等空間進行書寫活動,及時完成手冊內容。活動時提醒學生活動時的態度,避免影響到其他遊客。學習手冊可依內容特性調整成當場完成或事先(事後)完成皆可。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仁愛國小「老臺北好建築~走進臺北城」
自導式學習手冊-行前導覽延伸閱讀
中正區:
總統府與臺灣博物館所在的中正區,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其涵蓋臺北府城大部份區域,為臺北市區較早開發的區域,除了首都核心的博愛特區與中央政府機關多座落於此區外,本區內的臺北車站為全臺最大交通樞紐,確立其政經中樞的特殊地位。
1882年,清朝有鑑於臺北政經與戰略地位重要,決定建造臺北府城,當時的臺北城是一座設施完善的城池,有各級衙門、文武廟、考棚、書院等,開始有完整的街區。
日本人治理臺灣後,拆除城牆重新打造臺北成為近代化的都市。除了代表殖民統治地位的臺灣總督府外,相關周邊也打造出許多近代化建設。
總統府:
總統府前身為日據時期之臺灣總督府,不僅日據時期地位十分重要,且光復後仍持續扮演中華民國政治中樞的角色。民國35(1946)年為慶祝蔣中正總統60大壽,將二次大戰損毀嚴重的總督府大舉整修並更名為介壽館。民國39(1950)年這棟建築物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民國95(2006)年,為彰顯憲政上的意義及符合實際功能,正式更名為「總統府」。民國71年文化資產的地位日益重要,相關法規陸續訂定,故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於民國87(1998)年7月正式將總統府主體及其附屬空地公告為國定古蹟,範圍包括貴陽街、寶慶路、博愛路及重慶南路所圍塑的街廓。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歷史,依時間可區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1)臨時總督府、(2)總督府舊廳舍、(3)總督府新廳舍。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總統府為第三階段總督府新廳舍。明治28(1895)年6月14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進駐臺灣政治核心臺北城後,將城內規模最大的官廳建築群-前清布政使司衙門,作為臨時臺灣總督府及陸軍幕僚辦公室。然而明治38(1905)年布政使司衙門大火,造成總督府嚴重損失,且清廷官衙多年失修,建築物主體遭受白蟻侵蝕十分嚴重,加上殖民統治政府為彰顯其統治權力,故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在位時,即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畫。
總督府新廳舍的位置,是在明治33(1900)年,由臺北市區計畫委員長村上義雄所上呈的臺北市市區計畫圖確認。總督府新廳舍的設計案,是採用公開懸賞競圖的方式,徵求設計方案,其理由為當時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提議,此一方式不僅可以獎勵學術,亦可藉由全國性競圖活動,獲得最好的總督府設計方案。
總督府廳舍的設計最後是由總督府營繕課的森山松之助技師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總督府廳舍為躲避轟炸,在建築物外觀上,做了一些偽裝的設施,但最終仍遭受轟炸的破壞。破壞部分包括東側車廳、正面大門中央衛塔、左側升降機間、樓梯間和東南側辦公室,又靠近臺灣銀行的一樓及北側辦公室亦有若干損害,同時還遭到三天的祝融肆虐。
總督府廳舍自大正元(1912)年6月舉行「地鎮式」動工,大正4(1915)年6月主體建築完成,舉行上棟典禮,大正8(1919)年3月全部完竣,總計工程費約二百八十萬日圓。
參考資料與相關資料可上總統府網站查詢: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202
二二八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範圍內,過去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址南側水池)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未有太多開發。到了日治時期,日本當局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起建於1899年,直到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當時的公園範圍,僅為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段)。之所以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該公園的新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
圓山 公園(1897年落成)的緣故。
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臺北大天后宮,並於臺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1915年完工,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此同時,公園的腹地也隨之向北拓展,整體格局就此確立。由於公園位置接近的臺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日本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性活動的舉辦地點。1935年底舉辦的臺灣博覽會,新公園亦為主要會場之一。
戰後,中華民國於1945年接管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2月28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位於公園中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台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成為將近五十年後公園改名的緣由。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4%BA%8C%E5%85%AB%E5%92%8C%E5%B9%B3%E7%B4%80%E5%BF%B5%E5%85%AC%E5%9C%92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在的建築主體,係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設計建造一座足以代表殖民成績的紀念館。
1913年,強制拆除於臺北新公園中清代舊天后宮之後動工,館舍於1915年落成,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成為當今臺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據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築。
博物館建築是一座揉合了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建築體,整體建築平面配置呈「一」字形,正面朝北面對館前路,南面面向二二八和平公園,使博物館可以收攬到園內最多的自然景觀。
此外,臺灣夏季氣候炎熱,南北一字形的座向,可以減少西曬的面積,充分顯現建築師配合都市計劃和反映氣候的考量。博物館的主要入口和大廳位於中央,兩翼的展覽室以中央大廳為基準,左右對稱,型式簡潔有力。
參考資料: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