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人數:188895
本日累積:171
緊急快訊:
  • 最新消息
  • 重要計畫
  • 戶外教育資源
  • 城市遊學教學包
  • 臺北趣學習場域
  • 歷屆成果
  • 育藝深遠場次預約
教師手冊-華江國小龍山寺
HOME > 遊學教學包 > 教師手冊-華江國小龍山寺
回首頁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華江國小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行程規劃建議

時間

地點

活動

備註

9:00~12:00

 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

鄉土教育、建築等解說

網站申請預約解說

12:00~13:00

老松國小教室

午餐

請鄉土教育中心協助借用教室

13:00~13:30

 廣州街(青草巷)

老街巡禮、介紹歷史悠久的小吃及青草巷

從鄉土教育中心沿著廣州街到龍山寺

13:30~15:30

龍山寺

自導式學習

到達廟埕先集合分組

其他提醒:建議一個地點最多兩個班級,若班級數較多,可採兩邊同時進行,下午再交換。

路線如附圖
龍山寺19.png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華江國小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活動分組建議

1.學生採異質性分組,各組的成員建議能力低中高學生平均分配,人數約5〜7人一組,事先選定一人為組長,以利討論與團體行動。
2.活動時以學生分組活動進行,同組學生一起行動,依照學習手冊之導引,由討論及互動中找尋出答案,亦可藉由詢問廟方人員及其他香客,確認答案之正確性。
3.建議各組可安排一位嚮導(師長或愛心家長擔任),若人力支援不足,至少兩組學生配一名嚮導,以避免同組學生盲目作答,而不自覺。秉持自導式學習的精神,建議嚮導人員也不給予答案,只給予大方向的引導,避免直接告知答案,以增加同儕互動尋找答案的樂趣。
4.活動時間約兩小時,所有學習內容皆可在龍山寺內外尋得答案,活動範圍最廣至廟宇的外圍,提醒學生不要離開廟宇外的人行道。
5.原則上是一邊討論,一邊完成學習手冊,各組學生可適時利用廟宇中的空地、階梯、閒置的供桌等進行書寫活動,及時完成手冊內容。活動時提醒學生活動時的態度,避免影響到廟中的香客及其他人員。學習手冊可依內容特性調整成當場完成或事先(事後)完成皆可。
6.如遇學生有因宗教信仰問題而拒絕至龍山寺進行自導式學習手冊體驗,建議可安排至鄉土教育中心參觀其他展區。


【臺北趣學習】城市遊學課程
華江國小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行前導覽教學指引

萬華:
    龍山寺所在的萬華區,以前叫做「艋舺」,是臺灣北部漢人最早聚集的地方。
    早年居住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人以一種叫「ManKa」的獨木舟為交通工具,載運茶葉、蕃薯等作物與漢人交易,所以「艋舺」意指獨木舟或獨木舟聚集之處。
    後來日本人占據臺灣時,因為思念家鄉,所以將「艋舺」改名為與日語相近的「萬華」。

龍山寺:

    早年艋舺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泉州三邑移民於是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臺灣,合資並在1738年(清乾隆3年)興建龍山寺。清仁宗嘉慶年間臺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又遭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
    同治年間,淡水士紳黃龍安將本廟觀音菩薩分香至大溪,建立大溪龍山寺。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佔用作為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1919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隔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為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
    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昭和2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龍山寺為國家二級古蹟,所屬艋舺地藏庵為三級古蹟。
    有關龍山寺之歷史流變、奉祀神祇、建築藝術鑑賞均可至龍山寺官網進行線上查詢,其中「專題報導」項下的《龍山寺季刊》更有許多深入的專題探討可作為教師備課或延伸討論之用。龍山寺官網:http://lungshan.org.tw/tw/index.php 。此外,《好好拜拜》亦是極佳的教學或參考用書。《好好拜拜》,陳慶祐著、張瓊文繪,臺北市:積木文化(2009)。

廟宇禁忌:
1.    龍門進、虎門出:主神面對大門的左邊為龍門,也就是參拜者進廟時的右邊;而主神面對大門的右邊為虎門,也就是參拜者出廟時的左邊。一般進出宮廟的禮數是從龍門進、由虎門出,如此進出有序,動線才會順暢。有一說,具「入相出將」的涵義;另一說,期許「入龍門求吉慶、出虎口保平安」。
2.    不踩門檻:因為「門有門神」,門檻是門的一部分,踩踏門檻是不禮貌的行為,會有冒犯神明的疑慮,因此在進入廟宇時,要屈膝跨過門檻,以表示對神明的尊敬。
3.    不從中門出入:中門是神明出入的道路,不可以任意進出,如果從中門進去剛好遇到神明出去辦事的話會擋到神明,擋到神明的話就會沖煞,因此在古代只有皇帝、位階高的官員、地方長官等人,現代只有總統、行政院長、市長等才能進出,一般民眾不能走。
參考資料:http://www.qnm.ks.edu.tw/cyberfair/2015/wor03.htm

剝皮寮與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緊鄰老松國小,是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依現有的地契資料可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的1950年代,但「剝皮寮」的地名由來尚有爭議,其來源有二說,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但根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該街道亦為唐景崧於1895年力主臺灣民主國發起臺灣仕紳遊行的起點。也曾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直至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此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對於剝皮寮古蹟保存進行再利用。賣座電影《艋舺》取景的「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許多影迷,尤以青少年來此朝聖,遊客暴增成為臺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鄉土教育中心網站:http://59.120.8.196/enable2007/

青草巷:
    歷史悠久,全臺聞名的「青草巷」位於西昌街224巷,因蔥綠的藥草而聞名,此巷道內約有十多家藥草店聚集,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可說是萬華地區最專業的巷道。該巷的形成,是因艋舺開墾之初,流行疾病多,合格的中醫少,艋舺先民難尋醫,老百姓很少看醫生,身體上有什麼大病小痛、疑難雜症,通常會到龍山寺去求藥籤,然後,就到旁邊的青草巷抓幾帖藥草回家治病;這是清代民眾主要的醫療方式,而「青草巷」也因此有了「救命街」的美名。 這些草藥店就成了醫療諮詢、民間診療的主要場所。至今買草藥仍可和店家多詢問,吸收些相關知識。
    每一家青草店面都擺著青翠的藥用植物,遊客一步入此區,濃濃的青草香也迎面撲鼻而來。草藥來源,以臺灣本地所產的為主,種類多達一、二百種。北部供應新鮮的藥草,南部運上來的則多經乾燥處理。青草用途十分廣泛,可內服,也可外敷。當然商家也可根據客人的需求調配,做為客人的健康諮詢顧問,甚至因應時代潮流進行宅配服務。

糖篰公園:
    在舊稱下崁庄的萬華大理街一帶,清代楊埤在此設置糖廍,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壓榨甘蔗,煮汁為糖。1909年日人在此興建新式製糖工廠,名為「臺北製糖株式會社」,1910年取得臺灣總督府許可設立開工生產,形成龐大的製糖產業。1915年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兼併成為「臺北工場」,又稱「臺北糖廠」,在多雨的北臺灣,甘蔗需要大量日照,因此糖廠多半集中於中南部,因此這裡也成為桃園以北唯一的糖廠。
    1945年臺灣光復,轉由臺糖公司接手,其後改以貯糖為主,已不再生產製糖。爾後隨著時代變遷,規模龐大的糖廠經過多次拆除改建,目前僅存A.B.C三座舊式倉庫。原為日治時期製糖所辦公室的A倉,由紅磚疊砌的倉庫本體、拱門、梯形柱是一大特色,C倉貯糖倉庫的M形屋頂(由側面可觀之),也是珍貴的舊建築體特色。
    1997年底,大理街社區居民抗爭反對此地改建療養院及爭取鄰里公園,之後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協助無償取得糖廠周邊公園土地及爭取經費修繕建築體,2003年9月23日,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大理街之鐘錶、服飾商圈:
    早年因鄰近萬華車站、大稻埕碼頭交通之便,使附近一帶成衣加工廠開始聚集,後來漸由零售轉為大量批發,成為當時北臺灣的服飾業重鎮,是北市第一個成形的服飾批發市場。在七○年代發展鼎盛,有眾多的成衣、內衣批發店,從童裝到銀髮族服飾皆有,甚至還有壽衣專賣店。但隨著經濟產業重心東移,漸漸被五分埔商圈取代而沒落。近年政府開始改善商圈形象,協助業者打造成為亞洲流行成衣聖地,在意象方面以「MOGA」識別來營造,在艋舺大道與西園路交叉口,另成立了「臺北市服飾文化會館」,做為展覽館及服裝研習交流的所在。
    早年手錶屬於奢侈品,不是一般勞動大眾可以負擔得起,既然買不起新手錶,舊手錶翻新成為寵兒,七○年代,石英手錶由香港傳入,因其機心輕薄,利於加工,款式變化多樣,很快地吸引到很多的消費者,因此業者重新包裝、加上假名牌商標賣消費者,於是靠著石英手錶和仿冒名牌,龍山商場的鐘錶批發,名氣漸漸大起來。民國82年業者遷到大理街的世豐大樓,有過一段很豐富光的歲月。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以內銷為主的的萬華鐘錶批發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大陸廉價錶的競爭壓力,部分業者被迫轉型,目前主要供應中低價位手錶、錶帶、時鐘到各地市場,特別是各大夜市。